期刊信息
主办:天津市疾病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ISSN:1001-5914
CN:12-1095/R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7113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3-2014);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9);哥白尼索引;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期刊热词:
基础与应用
面向大健康战略,共话地球生态学中无“微”不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6月19日,中国科学院第117届“科技前沿论坛”——“微生物与大健康”(以下简称“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院、地球科学
6月19日,中国科学院第117届“科技前沿论坛”——“微生物与大健康”(以下简称“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化学学院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协办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厦门大学焦念志、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岳建民担任联合主席。植物生理与生态研究所赵国平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中心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庆平院士等近百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汇聚一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玲致开幕词,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微生物组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场和制高点,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的重要支撑。微生物组领域的蓬勃发展,将为解决健康、食品和环境等重大问题提供新思路、新路径和新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高度重视生物发展,不断加快布局生物健康等新兴领域,聚集高端平台和优势多学科资源,营造一流科研教育环境,不断注入新动力进入人类健康事业。
岳建民院士在讲话中回顾了我国微生物组研究和团队的发展情况。他表示,2005年以来,中国科学家持续参与多项国际重大微生物组研究项目,2021年将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推动微生物组领域健康发展。 “微生物组与大健康”科技前沿论坛将面向“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探讨微生物组研究前沿及相关重大科学问题,服务人民健康发展,为农业大健康贡献力量、畜牧业和环境。升级。
聚焦全球热点,助力“健康中国”
邓子新院士以“微生物组与一般健康”为主题做主旨报告。他指出,“微生物组”是综合研究生活在一定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群,依靠其自身丰富的遗传和代谢功能,在特定环境中与其他生物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新兴前沿学科。 .这些相互作用的内涵不仅包括微生物群落本身,还包括微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各种影响,有益的或有害的,或温和的或温和的。严重的。鉴于之前译为“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名称来源于英文Microbiome,与早先出现的“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al Genomics)的科学内涵有明显不同,但其名称容易混淆,因此建议将名称更正为“微生物组”,以突出微生物种群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内涵。目前,该学科已成为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制高点”。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应用方向越来越明确。研究更注重技术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和环境资源,包含具有无限应用潜力的特色微生物群。这为我国开展微生物组和一般健康研究提供了明显优势,也对微生物组研究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和要求。任务。学者们共同探讨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方法和技术,将更好地促进微生物组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我国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研究的跨越式协调发展和潜力释放赋能。
多维度交叉学科,专注为大健康保驾护航
从人类、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层面整合、汇聚、综合研究,综合分析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破解微生物组与宿主或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用于医疗和能源、食品、环境等重大问题带来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全面改善人类健康是当今微生物组科技的现实责任和重大使命。
专注于人类健康领域。专家聚焦肠道菌群与机体代谢、免疫、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结合临床研究,探索人体菌群对2型糖尿病、肥胖、肠道感染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
本次论坛将围绕动植物健康问题,探讨重要经济动植物健康与微生物群的重要关系,探讨可减少抗生素和农药使用、预防动植物使用的新型微生物组创新病害,防治虫媒病虫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期待植物育种、精准农业、农业管理和微生物种群研究的有机结合,从而极大地改善作物可持续生产的前景。
针对环境生态,与会代表充分讨论了微生物群与土壤和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极地生态系统的关系,并针对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提出了废弃微生物解决方案针对污水回收、土壤碳排放和全球变暖等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和交叉是推动科技发展和突破的重要推力。 “微生物组”是在科学发展蓬勃、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学科融合越来越快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必将彻底改变人类健康、工农业生产、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发展理念。它产生了新一代或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来源:《环境与健康杂志》 网址: http://www.hjyjkzz.cn/zonghexinwen/2021/0707/1582.html